一、“在钢筋水泥编织成的森林中,我想做一个点灯人”
作为小红门地区温馨家园一线社工的单晓蕊,来到立德已经9个月了。
2020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她,没有任何犹豫地选择成为了一名社工。
“以人为本,助人自助”是她深刻心底的格言。怀着对社会工作行业的喜爱与帮助他人摆脱困境的热忱,她先后接触了困境老人、青少年儿童、社区等领域。每一个不同的服务对象,于她而言都是一篇新的诗章,她愿意倾听服务对象的困扰,并乐意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助人”是她的工作方法,使服务对象达到“自助”是她的最终目标。
2022年9月,她加入了立德大家庭,并成为了残障增能团队的一员。此前,她从未接触过助残服务领域,对于残疾人的了解也仅仅只是书本上的内容。
她还记得自己初到项目点的那段日子,职康站的学员埋头于自己手中的串珠制品,并没有想要和她交流的意愿,日常和学员们的相处宛若“陌生人”一般。
“该怎么改善和职康站学员们的关系?”“和残疾人交流中要注意些什么?什么事情是禁忌话题?”“未来的活动怎么让大家更配合自己?”这些问题在她脑中不断盘旋。
不过,比起做“空想者”,她更喜欢做“实干家”。要想将自己从课堂、书本中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务,了解地区残疾人是第一要务。她的工作重点选定了与她每日接触时间最长的职康站学员。
在与同事的交流沟通中,她逐渐了解到了每一位学员的故事,那些故事像是一封沉甸甸的厚重书信。她翻开学员档案,书信上的文字跃然眼前。
高楼林立的都市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为非自愿的残缺被贴上了各种负面标签,矗立内心的灯塔之光顿时黯淡下来。
与学员们接触过程中的忐忑、不安,甚至是一丝微弱的害怕,在单晓蕊了解到他们的致残原因和生存现状后发生了改变。她理解了那些冷漠和漠视,她也决定要成为一名“点灯人”,重新燃起学员们内心的“希望之光”。
那是她第一次独立为学员们开展小组活动,哪怕她准备充足,哪怕有专业和工作经验的支持,哪怕她已经能够熟练叫出每一位学员的名字,但活动结束以后,她还是有些担心,不断复盘自己在活动中的言行,直到早上上班时,她第一次收到了来自学员的主动问好,当踏进职康站活动室时,学员们回应她的也不再是冷漠。
随着日常工作的持续开展,她看到了那些逐渐燃起的光亮。她播下的只是星星之火,但希望之光却已成燎原之势。
二、“在这条尽管有些崎岖的山路上,我想攀至顶峰,成为更好的自己”
积极参加汇报,进行知识分享、经验交流,一次又一次的历练让她从最一开始连站在台前都紧张的满脸通红到现在的流畅自如。立德是一块丰厚的土壤,而她则是深埋其中的种子,领导的关怀与同事的帮助就像是清泉一般,使她在不断地灌溉下逐渐破土而出、露出新芽。
她始终不忘自己心底的坚持,社会工作就像是一条崎岖的山路。在攀至顶峰的路途上难免会遇到挫折,但她始终将挫折视为成为更好自己的挑战,并勇于克服。
独立策划并执行活动、统筹规划项目实施进度、组建残疾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带领残疾人参与自编自导的反诈短剧,这些日常工作的点滴成就聚沙成塔,现在的她已经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项目负责人。在日常活动中,单晓蕊也和服务对象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自己终于从被护在羽翼之下的雏鸟逐渐长出丰满的羽翼,独自穿行于林间枝头。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让我们为晓蕊前进的道路上踏出的每一个坚实的步伐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