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区治理

同心聚力·“益”心共建|大屯里社区自治成果案例总结

社区议事厅助力大屯街道试点社区楼院环境治理项目

一、背景介绍

大屯里社区隶属大屯街道办事处管理辖区,北起科荟路,南到大屯路,西邻安立路,东至北苑路,属于奥运核心区域,占地面积0.6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57752平米。社区共有71栋楼房(其中住宅55栋,服务性宾馆酒楼16栋)应入住 8690户,常住户数7695户,常住人口17150人,出租房屋1045户,空房42户。

本案例服务对象为社区全体居民,以大屯里小区106、109号楼楼门文化打造为切入点,培育居民自治队伍,营造自我管理氛围,并通过“2+2”议事培力工作模式促进议事经验的复制与推广,有效提升各社区楼门自治水平。

二、分析预估

(一)楼门文化差异大,生活习惯不同

大屯里小区原为农民拆迁上楼小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大屯里小区,小区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不仅有着原农民上楼的住户,还住着五湖四海的新业主以及群租户等,人口结构的差异和不同地域之间的生活差异以及文化习俗冲突,导致楼门文化差异大,居民之间生活习惯存在较大不同。

(二)邻里关系陌生,出现“歧视”现象

小区里人口密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聚集于此,城市节奏、工作节奏过快再加上城市社区固有弊病,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疏于交流,邻里之间也像陌生人,虽然住在一起,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且原住民与外来人口在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出现“歧视”现象。

(三)社会参与不足,缺少社区凝聚力

该小区人口较多,人员构成复杂且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社区公共事务公共议题往往依靠居委会和热心居民,小区居民整体参与度不高,对小区归属感不强,认为小区事务与自身没有太大关系,存在一种“置身事外”的感觉,社区凝聚力不足。

三、工作目标

(1)借助议事厅助力大屯里社区打造楼门文化,指导居民骨干开展楼门文化系列活动,推动楼门“微提案”项目实施,提升居民骨干自信心,强化居民骨干自治意识,营造楼门自治氛围。

(2)对大屯里的议事经验与工作方法进行梳理,推广优秀做法,形成可复制操作模式,助力社区居民与社区社工一同成长,进而改善各社区议事协商治理发展现状。

(3)组织开展项目复盘会,提供治理经验分享交流平台,一同总结工作方法,梳理典型案例,促进议事骨干及社区社工将经验运用到楼院、楼门治理中去。

四、理论指导

(一)增能理论。又称赋权理论,是一种协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获取发展能力的社会工作理论。该理论认为,弱势群体之所以处于弱势状态,是因为缺乏生活能力、表达自我价值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控制公共生活各领域的能力。要改善弱势群体的状况,就必须赋予弱势群体成员各种正面或积极的权力和能力。

社会工作者可以分别从个人(强调提高自我形象、重获对自己生命控制的信念)、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建立起与别人共处的能力)和社会环境(强调通过学习去争取社会资源的平均分配,赋予组织、公民参与社区决策的机会)三个层面来开展赋权理论的实践。

(二)理论运用。该服务将以增能理论为指导,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对社区居民增能和赋权来促进居民参事议事,自主解决社区公共议题,提升居民参与社区决策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居民自治。

五、服务过程

(1)项目启动会:针对社区居民骨干(包括租户)、物业、共建单位等相关方开展项目启动会。一是介绍项目实施的内容和意义;二是明确各方的角色定位、在项目中所承担的任务、工作流程、时间安排等内容;三是动员各方积极参与到楼门建设中来;四是达成项目实施共识,产出一份项目分工及时间推进表。

(2)需求征集调研:一是通过线上和线下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围绕环境改善、楼门文化等主题,初步建立居民需求库1个;二是以“楼门文化”为主题,围绕楼内环境改善征集楼门建设“微提案”及金点子“微提案”,再根据难易程度、迫切性和关注度等维度,梳理不少于10个微提案。

(3)队伍打造:一是招募楼宇里有想法、有见解、有责任感的居民成为志愿者,并筛选成立一支不少于10人的志愿者队伍;二是以议事的形式制定楼门公约并进行公示,一方面要加强楼门公约宣传,另一方面需征集改进意见;三是制定自治队伍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使志愿者能够积极且规范地参与到楼门建设中来,真正实现楼门自治。

(4)议事协商:组织各方主体开展议事会,邀请社区、物业、居民等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到议事活动中来,按照“筛选议题—题一议—制定计划—结果公示”的议事流程,对楼院居民需求(需求库)展开议题讨论,形成解决方案,并达成各方共识,明确各方职责,搭建联动平台。产出议事活动不少于4次。

(5)资源整合:根据即将开展的相关提案,匹配相关的辖区企业或商户等资源(链接资源不少于3家),达成合作关系,为服务活动开展提供更加专业、全面的支持,并与其建立长久资源共享制度,助力楼门建设,丰富参与主体。

(6)活动开展:由项目团队发挥引导作用,指导楼门居民骨干组织志愿者开展楼门文化系列活动,落实议事制定的服务计划,推动楼门“微提案”活动实施。一方面凝聚居民共识,促进邻里和谐,加强楼门融合,提高居民对楼门文化建设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分阶段在各个网络平台进行成果宣传,增强居民骨干的自信心,进一步强化其自治意识,营造楼门自治氛围。

六、总结评估

(一)以需求为导向,扩充居民议事力量

立足于需求调研梳理出的多个微提案,紧紧围绕社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充分尊重居民建议的前提下,制定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导居民议事论事,发挥居民主人翁责任感,为解决问题拓展思路。

(二)明晰各方职责定位,推动需求解决合理化

在议事过程中,着力引导各方发挥应尽职责。社区党委发挥统筹作用,调动社区资源推动议题解决,并及时宣传议事成效;议事代表一方面作为议事主体提出建设性想法,二是作为社区主体积极参与议题落实;物业方面积极跟进议事进度,配合议题解决。多方协同,各显其能,才能推动议题切实解决。

(三)引导三方共建共治,营造和谐议事氛围

居民议事代表、社区与物业以共建共治方式,通过召开四场居民议事会,对楼院花坛治理、僵尸车清理、楼门文化三个议题进行讨论,产出了三个解决方案。同时在尊重“一事一议”原则的基础上,议事增加了“倾诉时间”环节,给予议事代表诉说楼院其他问题的空间和机会,极大提高了居民参与社区议事的积极性。

七、专业反思

(一)尊重需求。在方案制定和服务实施过程中,充分重视居民需求,重视居民的“微提案”;坚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尊重居民在服务过程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自决权;方案要立足于社区问题的迫切性、紧急性,合理规划问题解决顺序,并在实施中透明化、明确化;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参事议事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其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二)明晰定位。在服务过程中做到三个明晰:

第一,明确居民的定位。居民是社区的主人,是服务开展的主体,引导居民自主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帮助居民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二,明确社区和物业的定位。社区是居民的载体,社区党委要充分发挥统领作用,激发社区活力,开发社区潜在资源;物业作为社区的“管家”,承担着与居民及时合理沟通的重要功能,社区要为其提供正向支持。

第三是明确社工的定位。作为服务的提供者,社工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当好“辅助”的角色,引导社区、居民、物业三方友好相处,适时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三)居民自治。牢牢把握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在服务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以居民需求为中心,帮助居民提高参与社区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重视社区党委和居委会的需求和建议,发挥好社区党委统筹全局的作用,在工作中及时与社区领导沟通,汇报工作进程,争取社区支持。另外,还要做好社区内的资源库建设工作,方便后续资源链接。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