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社工六载,两次实地实践,我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到时而迷茫,时而疑惑,时而欣喜,最终满怀希望。下面简单地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成长经历。
每次遇到别人问到你学啥专业,我都自信满满且无比自豪地说:‘社会工作’。大多数时候对方会给我一个惊疑的表情,并问到:‘社会工作是什么,在哪上班,待遇怎么样’,还有一部分人会说:‘哦,就是社区里面的人,跟志愿者差不多,一般是非营利性机构的’。如此低的社会认知度和职业声望使我对自己做学得专业产生了怀疑。
在大学课堂上,老师在讲社会工作概论时给我们打过预防针——虽然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到了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一条,给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增添了政策保障,仿佛社工的春天来了,但现实是,无论社会工作理论还是实务都背负着‘舶来品’的帽子,社工机构内部管理不完善,社工从业人员流失率严重,服务对象对所提供的服务不满意,服务见不到成效,专业性无从谈起,曾一度有社工行业被取缔的传闻。’这些所听使我对社工行业满怀期待的心跌至谷底。
借助本科专业实习的机会,我去到了传说中社工行业蓬勃发展的深圳某社工事务所实习,由于实习安排,被分到一个驻扎在某社区的社区服务中心,该中心配备有六名工作人员,社区主任一名,行政和宣传各一名,一线社工三名,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其宗旨是营造和谐平等社区。在这段短暂的实习中,我参与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夏令营活动和社区活动开展。通过实践和观察,我了解到深圳社工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套比较完备的模板,无论是项目书,还是社区,小组,个案计划等等,这些标准化的东西很便于操作,社工按照项目指标完成工作即可。这段实习经历让我对社工工作产生了一个不好的想法,社工工作难道就是这样因循守旧,依模板而为之之事,这样的工作没有激情,没有创新,甚至乏味枯燥。我不愿意相信,因为我实习所在之地只是社工行业的冰山一角,个案并不能代表全部。
带着这点不甘心,我迈入了另一个学校继续学习。课堂上老师给我们分享了社工最前沿的理论与方法,证据为本,循证实践,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以及各地广泛实践的案例,学习这些新鲜知识渐渐燃起了我对社会工作未来发展的新希望。西方社会工作从基督教博爱平等和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中吸取专业价值养分,我国儒释道三家所倡导的平等仁爱正义为社会工作本土化提供了土壤。但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方法运用上,我国特有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开展服务,服务评估等方面与西方存在着差异。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现状,我们自主选择去一个社会工作机构实习,在实践中观察,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反思。
初识立德,惊讶于其百人的规模,以及业界给予的高度评价;走进立德,走近每个立德人身边,感受到他们乐活乐业、美他美我、至精至诚的工作态度与热情;深入立德,在完成一个一个项目之间,在经历了项目评估之后,认识了立德的坚韧与卓越。跟一群有专业,有情怀,有经验的社工一起奋斗在社区社会工作实践前沿,开阔了我对社区服务领域的视野;在与服务对象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会了辩证性地看待服务对象的行为;在推进项目进程中,学习了与项目不同主体沟通交流的方式;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立德的反思精神,在某个领域或某个地点扎根一段时间,就将实践经验或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提炼,这不仅有助于反思走过的路,更有利于走好下一步路。虽然结束了实习,但实习中各位同伴给予我工作、生活上的指导,让我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与心态将使我终身受益;在立德这段时光的所见、所闻让我感受到了社会工作行业发展的朝气蓬勃。
实习选择机构的时候,我们老师告诉我”立德在业内是一家很不错的机构,在亚运村落地了一个关于社区治理的项目,你可以去试试”。因此我选择了立德。经过面试,立德也选择了我。从酷暑到严冬,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六个月的实习时光,悄悄的流尽了。接下来,我将用简朴的语言记录下所见、所感、所思、所想,致我已逝去的实习时光。
实习之初,机构考虑到我的需求,在岗位分配的时候,让我跟着张英姐熟悉落地在安苑里和霞光里社区的老旧小区项目。去社区或者总部,坐一趟公交车,或者骑行二十五分钟,即可到达目的地,甚是便利,没有受到挤到变形的公交和地铁摧残。初夏,温度与风力都恰到好处,上下班骑行还可欣赏沿途的风景。初入立德,仿佛不是实习,更像一场轻松愉悦的工作坊体验。开始的那段时间,因为对项目接触不够,我更多的是一个观察者,而非参与者。跟着项目负责人下社区对接,做记录,整理纪要,捕捉到一个现象,总喜欢臆断这一现象的好与坏,而没有经过求证。事实上,在质疑时我对这一事物并没有了解太多,比如,当时自己对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发挥的作用感到深深的困惑,甚至有些怀疑社工的价值何在,这样轻易的质疑或者下结论,在现在看来,是可笑的。参与了,才有发言权。
实习的前一个月跟着张英姐,有她“罩”着我,我基本没有参与过其他项目,跟机构的其他人接触也不多,半个多月后她离职了,我才算正式加入了麦店团队,跟部门和团队的人有更多交流,也开始参与其他不同类型的社区治理项目。与此同时,一批从残障部门转过来的“新人”也相继加入到社区治理部门。一下子,社区治理部门充盈着满满的自然活力。第一次参加部门月度推进会,第一次见到部门这么多同事,短短的自我介绍,却也对彼此有较深的印象。在机构或部门举办的培训学习、研讨会、内审会、月度推进会上,也向大家学习了项目执行的经验与化解困境的方法。韩姐是麦店团队的“王者”,负责carry全场;国梁是钻石级别的战士,负责自己的项目,给韩姐打辅助;之后我来了,娟子来了,赵幸来了,最后是范玲带着芳芳和阿敏加入了团队,我们从青铜开始修炼,慢慢升级。即使队组队成功,但因为项目分散在不同的街道和社区,也很少一起开团。发育到白银段位后,我们独自穿梭在街道、社区与居民之间,为他们牵线搭桥,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他们解疑答惑,坐在办公室办公不是我们的的工作常态,奔跑驻扎在社区才是。机构后来搬家了,办公地点内部格局有所改变,办公更加移动化,如果不是一个团队,彼此碰面的机会屈指可数。因为是一个团队,因为工作存在很多交集,因此通过维信群,日常联系更多些,认识也更深,对你们有一种“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别样情感,一种团队的归属感油然而生,也在队友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与韩姐初次见面是在面试环节,面试过程轻松而不失专业的严肃,犹记当时自己胡说八道了一通对社会工作行业的认识,韩姐微笑地倾听着,之后交流了她的想法。接下来的实习时间里,在韩姐身上学到了很多工作的实用方法和生活的好心态。韩姐是一个尽职尽责,做事干练,有条理的人,即使同时有好几件事杂糅在一起,也能捋出思绪,一件一件地事情办得漂亮。项目实施过程中,能与不同主体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行动能力强、用经验和深谋远虑的眼光征服服务对象,适应中国人情社会的特点,与服务对象建立了既融洽又专业的合作关系。作为leader,兼顾机构利益与项目执行效率,平等对待下级,心态乐观,事无巨细,助力新人成长。实习中,在信息稿和纪要、中期报告与案例撰写上给予我文字和格式排版指导,在与社区和居民相处上指点迷津,使我很快掌握与社区和居民的相处之道。
国梁是一个做事追求极致的人,希望把每一件事情都做100分。他就像一头兢兢业业的耕牛,希望自己犁的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翻新。正是他这样不懈努力的坚持,街道、社区和居民对他的认可度都很高。但这样的高要求,给自己带来高压力,使自身产生职业倦怠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工作与生活需要分开,服务对象与生活空间也需要分离,这样才能有自我的时间与空间,才更有助于专业成长与反思。
说完人就该说说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技能也修炼到一定水平,能够参与到更多的项目中。实习期间,我参与过老旧小区环境升级管理,麦子店街道创享计划,麦子店楼院建设经验梳理,小楼院解大难题和枣北党建等五个项目。项目类型不同,我介入时项目进展不同,我介入的程度不同,所思所想也就不同。
实习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老旧小区环境升级管理项目。入职第一天就是录入问卷,将安苑里北区居民民意调查整理出来,之后阅读项目相关资料,对项目有个初步认识。参与了街道层面、社区层面的工作对接,知晓率项目参与主体包括街道办、社区、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作出的风险评估,社区书记不予采纳,接受行政命令,强硬推进物业引进工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然物业引进了小区,但是社区居民接纳度低,后期物业缴费费难以保障。最重要的是,从这件事上,我看到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话语权与主体地位的丧失,使我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
通过后期创享计划、楼院建设手册和小楼院解大难题项目的介入,让我慢慢发现,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比如创享计划项目,我负责枣南、枣北和霞光里社区24个提案活动跟进(观察活动开展、活动参与、活动效果)、活动与财务支持(及时为居民解答在活动物资筹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预支报销(规范居民资金使用情况)等事宜。虽然创享计划中,社工做得事情琐碎,但确实社工与社区广大居民建立联系的一种有效方式。耐心细致有效地解答居民的问题,是与居民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基础。有了这种信任,社工与居民之间的信息沟通才会更易触达,居民项目化思维与操作能力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因此社工与居民之间的信任关系是为居民做能力建设的基础,也是一种保障。拿小楼院解大难题来说,这是我从项目活动的开展到结项财务资料的整理,比较完整地参与的一个项目。有往年通过创享计划或者其他项目与居民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可与认同度高,愿意相信社工,使社工在社区执行项目更加顺利——霞光里35号院平房公约商讨与制定、停车管理志愿服务队的成立与任务执行;枣北一号院居民与枣北居干能力提升(项目设计与财务资金使用)培训活动、一号元好邻居趣味故事征集与演讲活动、一号院楼院家谱征集、家谱制作与成果展示活动。在这些活动背后是社工想要传递的价值理念,是触发居民行为与意识改变的介质。项目实施前后对比,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通过社会组织的介入,社区各利益相关主体发生了变化——居民能力提升了,意识也发生了改变,对社区和街道办增加了认知与理解;社区公共事务如环境、志愿服务等得到较大改变;社会组织与社区合作更加融洽;政府更加相信社会组织的专业性与在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协同治理时代,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能够拥有解决综合、动态、多样化问题所需的那部分知识与信息,也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有足够的知识与能力去应用所有的工具。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居民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拥有不同的资源,在公共事务的治理实践中通过协调、合作,方能实现优势互补与功能齿和,才能实现1+1>2的目标。
通过此次实习,认识了一群社工或非社工专业,却很专业,有情怀,有经验的社工,你们奋斗在社会工作实践前沿,为创造出本土社会工作方法与模式而努力着,是你们让我看到了社工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气象。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社区治理类项目,使我对专业也有了新的认知,我们不仅在助人自助,也是自助助人。
希望立德越来越好,希望社会工作行业发展更上一层楼。